“腾冲人杰地灵、山青水秀,是一个科学家很好仰望星空的地方。”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原校长顾秉林一语道出腾冲这座人文之城缘何能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在这个科技引领未来的全新时代,2022腾冲科学家论坛的成功举办,科学与人文,由此在腾冲"碰撞"了!在2023腾冲科学家论坛即将举办之际,论坛小编归纳整理人文腾冲七大板块,诚邀您看璨若星河的人文腾冲。今天为大家带来:
腾冲:一直活跃着的“陆上旱码头”

(1945年1月20日,史迪威公路北线通车 滇西抗战纪念馆供图)
在汉代博望侯张骞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由身毒(今印度)来的筇竹杖和蜀布的惊讶中,从用二战名将史迪威命名的中国抗战的命脉血路里,从柏油铺就的腾密二级公路上,山风吹拂了数千年,古今多少人向这条通向南亚的重要通道投入了和还在投入关注的目光,思索这条路的生命,考证这条通道的前世今生,解读这条通道的因缘,总结这条通道的兴衰变换。

(美军工程营官兵在史迪威公路北线腾冲古永槟榔江上架设铁桥滇西抗战纪念馆供图)
这是一条神秘的路,一条开放的路,一条空手出门、抱财归家的路,一条文化交流的通道,一条腾冲人参与科学经济全球化的通道,它既承载历史,也开拓未来……这神秘通道,便是后来被文化学者所称的南方丝绸之路,是无数先人用接力的方式联贯的通道。此通道越腾冲而过,腾冲是这条通道上的枢纽。古西南丝绸道,始于四川,穿越十万大山,越过森林密布的万千深涧峡谷,淌过无数水流湍急的大小河川,逶迤前行,翘首昂扬向西通往时称大夏、身毒(今印度)等国,延伸至那时国人未知的地域。大概从羊肠小道,到后来史书中记载的五尺道,辟路之艰难,历时之长久。如果说,北方丝绸之路的漫漫黄沙、干旱酷热,令人生畏,那么,南方丝绸之路的皑皑白雪、氤氲瘴气,同样让人生惧。走这绵延数千里的道,会遇各种今人难于想象的危险,需要有历尽千辛万苦的耐力作支撑。即便是这样险象环生的通道,也是唯一避开喜马拉雅山脉,进入印度和印度洋地区的便捷通道。这条道,被无数视畏途为平地的人所征服。

(橄榄坡古道 赵辉摄)
腾冲地方志书中,记载了这条道一度繁忙的景象:“上则珠宝,次则棉花,宝以璞来,棉以包载,骡驮马运,充塞道路。”在那脚走马驮,甚或肩挑人背的年代,这路就承载了很长时间的兴盛。在这条道上,有多少怀揣着各种梦想的人走过,有多少迫于生计的人踏上,有中国的元、明、清的征缅大军涉过,还有苟延残喘的王朝里,失势落魄而不想束手就擒的有着皇帝称号的人及追随者荒落地逃过,更留下了为逐倭复国的远征军将士的血汗和尸骨,还有中外众多名人的探寻。

(史迪威公路纪念碑 赵辉摄)
腾冲在这条路上,所承载的既是历史,也是未来。腾冲人凭自己的智慧,成为这条路上的佼佼者。因此腾冲就如行走在横断山脉中的山地之舟,这山地之舟就是腾冲的马帮。千百年来,腾冲人把骡马一匹匹组织起来,结成马帮,突破禁区,打通与外界的联系,走出了一条条与外界构成紧密联系的通道。在马帮的进出中,商旅接踵,物流人流随之大量出入。



(马帮组图 刘正凡摄)
明末至民国初期,腾冲商贸空前繁荣,中缅贸易进入全盛时期,腾冲通往内地及国外的八莫、密支那、南坎路上,商旅往来不绝,货物运输繁忙。腾冲成了商品的集散中心,驮入黄丝、棉布、煤油、玉石等舶来品,输出石磺、雨伞、干饵丝等土产,每年十万驮以上。这些,全靠一队队马帮络绎不绝地往返运输,商道上常有上千匹骡马行走,越赕马成了横断山脉中的山地之舟。

(大马帮博物馆 和顺镇供图)
因此,腾冲人,把马帮在城里做成雕塑,在和顺建“大马帮博物馆”, 在上世纪拍摄了电视剧《大马帮》,纪念这曾是浩大商队主力,行走在横断山脉中的山地之舟。腾冲成为物资集散的陆上旱码头,特别吸引人的目光。这既有古人也有来者的通道,以其顽强写着远征将士的忠贞、商贩的诚信、名人的追寻。而生活在这一节段上的人,凭路南来北往,借路走向世界,铸就个人的辛酸或辉煌,它无可争辩的事实,悠久的历史,执着地让一代又一代人去解读,续写着崛起的新篇章。

(大马帮博物馆 和顺镇供图)
腾冲人的祖先当年靠双脚和肩背身挑,靠骡驮马运尚能走出一条开拓的路子,今天的腾冲人更应该有所作为,敢于走出去,创造一片生机勃勃的生命空间,把腾冲人从古至今永不停歇“走”的精神永远传承下去,续写“金腾冲”陆上旱码头的辉煌。
综合撰稿:杨耿耿 参考书目:《文化保山·腾冲》